玻璃钢污水池盖板厂家 作者:布呐呐 前不久,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 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 很多人评价: 杨老是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其实,他的人生故事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瞩目和传奇。 佛洛依德说, 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 杨振宁的童年, 是一段美好幸福的回忆。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教授, 也是最早将西方数学引入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 陈省身,华罗庚都出自他的门下。 华罗庚曾写道: “古人云,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 杨师就是杨武之。 杨振宁出生仅10个月时候, 父亲便去美国留学。 此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五年后, 父亲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并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杨振宁便随父母搬进了清华园。 小时候, 杨振宁有个外号叫“杨大头”。 因为他额头比较大,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天庭饱满, 一定是个聪明孩子。 小小年纪, 杨振宁就展现出了自己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天赋。 家里有很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 他都经常会拿来翻看。 有一天, 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宇宙》的书, 他被书中的内容吸引。 回家竟对父母说,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父亲虽然把这句话当作是孩童的狂语, 但他坚信杨振宁气宇不凡,必成大器。 于是,在一张照片背后, 父亲写下: “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其伯瓌”的字句。 在杨振宁的童年时代, 中国正经历内忧外患。 但是在清华园里, 杨振宁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八年童年时光。 对于那段生活,他曾眷恋地回忆道—— “清华园里每一棵树我都爬过, 清华园里每一棵草我都曾研究过。 能在一个学术环境浓厚的氛围中成长, 是我一生中第一个极大的幸运。 ”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中国顶级大学, 被迫南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 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据统计,培养出8位两弹一星元勋、 2位诺贝尔奖得主、 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00多位人文大师和170多位两院院士。 那一年,杨武之也举家迁到了昆明, 16岁的时候, 杨振宁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 也是那年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教员, 他在这个学校里, 一待就是7年。 回忆起那段岁月, 杨振宁说终身难忘。 “那时,正处在民族危亡、 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特殊历史时期, 生活艰难,日本飞机还不停地疯狂轰炸昆明城。 ” 有一次,日本飞机轰炸昆明, 杨振宁的家被炸毁, 他拿了把铁锹,翻挖半天, 才从废墟里找到已经被压得变形的书籍。 他抱着那些书,如获至宝。 当时杨振宁和同学都有同样的一种思维, 那就是对中华民族强烈的拯救意识, 他们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杨振宁曾对学生有这样一段寄语: “有人找到了正确方向, 有人却走进了穷途末路, 费了很多时间得不出结果。 所以,我给研究生一句话, 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 这番话, 是他求学教训的总结。 在科研的道路上, 他曾经因为选错方向, 过了一段痛苦且焦虑的日子。 1945年8月28号, 杨振宁远赴美国芝加哥求学。 一开始,他想做物理实验, 因为他觉得实验技能可以对他将来回国更有帮助。 虽然他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储备, 但是做实验对他来说却困难重重。 当时同学之间流传着一句玩笑话: 哪里炸得乒乓响,哪里准有杨在场。 那时,氢弹之父泰勒建议杨振宁专心做理论物理研究, 并愿意当他的导师。 从此,杨振宁便走上了理论物理之路。 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 杨振宁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世界著名的数理胜地, 集中着当时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 在那里, 杨振宁和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 爱因斯坦在读过杨振宁的一篇统计力学的文章后, 还约杨振宁一起交流。 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 杨振宁都觉得引以为豪。 但,也有遗憾, 就是没能和爱因斯坦留下一张合照。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那段日子, 杨振宁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理论物理研究上。 1957年, 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 这个定律打破了几十年宇称是守恒的绝对定律, 在物理学界引起巨大轰动。 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这样一个影响如此巨大的理论, 从提出到获奖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在诺贝尔奖颁奖史上更是绝无仅有。 此消息传到中国以后, 国内报纸立即进行报道。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和钱三强 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给他们两人发去贺电。 有业内人士说,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 今天的理论物理会是什么样子。 面对外界的种种赞誉, 杨振宁说: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除了诺贝尔奖, 杨振宁还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 比如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杨-巴克斯特方程等。 其中,套用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五位。 除此之外, 杨振宁还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 粒子物理、场论这4个领域内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一张合照, 最能直接反映杨振宁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物理会议后的集体合影中, 他被大家一致推举站在C位, 而之前站在这个位置的人是爱因斯坦。 “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说过: “如果不是诺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领域内获一次的话,那么杨振宁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奖。” 曾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教授曾评价道: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杨振宁始。” 美国权威物理学界对他的评价是, “杨振宁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富兰克林奖章给他颁奖词写道: “他的贡献,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必将给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自然》杂志曾评选人类千年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家, 里面有我们在教科书中熟悉的牛顿, 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巨人, 而杨振宁是其中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 也是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 可以说, 杨振宁对基础物理学的贡献, 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 1971年, 杨振宁乘坐法航飞机回到了离别26年的祖国。 为了回国, 他冒着很大风险,历经很多阻挠。 因为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了一个命令, 凡是中国血统, 并且在美国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人, 不准许回国。 回国后, 接待人员让杨振宁列出一份想要见面的人员名单, 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邓稼先。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安徽老乡, 他们在清华园里长大, 是中学同学, 又是西南联大的同学, 还一起到美国留学。 两人是同学、朋友、更是挚友。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有美国媒体报道, 有一位美籍物理学家帮中国制造了原子弹。 见到邓稼先后,杨振宁向他求证: “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的, 有没有外国人的帮助? ” 杨振宁迫切想知道一个答案, 因为在他成长的岁月里, 中国由于没有先进武器。 一直被西方欺负, 所以杨振宁希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自己做出来的, 他不想中国人再受制于人,受尽百般屈辱。 第二天, 杨振宁收到了邓稼先送来的一封信, 信里说原子弹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 那一瞬间,杨振宁热泪盈眶, 他 感受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人站起来了, 再也不会被欺负了。 回到美国后, 杨振宁在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表演讲, 在演讲结尾, 杨振宁将此行所见到的巨大变化, 归结为两个字精神。 他说中国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把中国的面貌全变了, 他为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每饭勿忘亲爱永, 有生应感国恩宏。 这是父亲在1957年, 送给他的一句话, 从此也成为他一生的激励。 自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以来, 杨 振宁几乎每年都要回国一到两次, 把世界先进科研成果,引入到国内。 1977年, 杨振宁担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 他自费8000美元在《纽约时报》上刊登整版——《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 敦促两国建交,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 他还特意在这封公开信的旁边加了8个字,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细数这几十年, 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太多贡献。 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筹到巨额科研经费, 无偿协助建设实验室几十座。 在清华大学工作二十多年, 他个人陆续捐钱600万美金, 还把自己在美国的房产也卖了。 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 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 策划和资助了CEEC计划(中国学者访问项目), 推荐1200余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 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 不断说服世界顶尖科学家来中国发展, 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 他是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 他创办的大名鼎鼎的「姚班」, 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科学的顶尖人才。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聂华桐教授曾说, “在国外 , 我们讲到杨振宁以及他的成就的时候 , 心里都很骄傲。 同时由于他的成就太大 , 对我们这一辈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 压力在于我们要接近他的水平 , 甚至只是做出像他所做的一小部分都是做不到的……” 杨振宁百岁生日那天, 他拄着拐杖,身型佝偻,四肢枯瘦, 举着话筒的手一直颤抖。 这样的场景, 让人心里发酸。 多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 不要让他再变老了。 2007年, 杨振宁在自传集《曙光集》的前言中写道: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 那时候, 他以为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 担心自己没有机会看到了。 但没想到,短短10年间, 国内和世界都发生了惊人变化, 曙光已转为晨曦。 2018年,他给新书取名为《晨曦集》。 杨振宁很喜欢“晨曦集”这个名字, 因为它寄托了自己一生的期望。 他曾经还表达了一个心愿: 希望到100岁的时候就再出一本《天大亮集》。 在最近的记者采访中, 他说,“我想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 ” 记得杨振宁说过一段话: “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 从一个地方开始, 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 细数过往,他的人生已经足够传奇。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串串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