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串串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串串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串串网公众号

串串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朱镕基卸任总理后判若两人,生活“很丰富”:不单唱戏,还拉京胡

2021-10-17 发布于 串串网
初恋直播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2000年,记者提问“你希望中国人民在你离任之后最记得你的到底是哪个方面”时,朱镕基曾如是说道。

三年后,朱镕基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正式退休。

退休后,之前一直活跃在公众面前的朱镕基一下子变得深入简出。

在他即将任满前,就有好事的国外媒体多次猜测揣度他退休后的去向。

有的说他会回到曾经的母校教书育人,有的说他可能会荣归故里含饴弄孙,有的说他可能利用自己曾经的威望为中国发展发挥余热……

然而,这些猜测都没有实现。

退休后的他不著书立传,也不接受采访,更不出席各种活动,对于时事从来不评头品足。

退休后,鲜在公众面前露面的朱镕基平时会做些什么?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最忙的人之中的一个

朱镕基于195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年仅23岁的他去到东北一个被毛主席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地方。

那里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

(1950年的东北工业)

当时,校方给他的毕业评语是“品学兼优,政治表现积极”。

根据这样的评价,很多人觉得他应该留在北京,或许日后能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人物,然而他却选择远赴沈阳,到东北工业计划处工作。

毕业那年,朝鲜战争正如火如荼。东北地区是整个朝鲜战事的大后方。

很多怀揣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都纷纷聚集在此。

朱镕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选择放弃留京机会的。

初出茅庐的朱镕基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很快就从一众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各位领导的赏识。

他也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贵人——东北局副秘书长马洪。

一年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主管国民经济规划和市场宏观管理。

马洪奉组织之命,进京担任副秘书长职务。

进京时,他带上了自己极为赏识的年轻人朱镕基。

(朱镕基到医院看望伯乐马洪)

此后,朱镕基潜心研读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政经学著作,还耐心品读了如《史记·货殖列传》、《国富论》等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经济学著作。

这些知识为他日后厚积薄发,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镕基视察)

他在五年“国计委”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年仅45岁时,朱镕基出任国家经委副主任。

在此期间,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才能得以完全施展。

上海自民国时期起,便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很快就发展成了远东第一大城市。

1978年以后,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上海既有政策的扶持,又有坚实的基础,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但是一连换了几任领导,都没有打开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力排众议将朱镕基调往上海,担任上海市市长。

当时,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

他们的理由是,虽然朱镕基在经委的工作足够出色,但他只是一个副主任,直接调任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当市长,有点冒险。

从朱镕基日后的成绩看,他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

(朱镕基在上海深入民众)

在主政上海的短短四年时间里,他雷厉风行锐意改革,解决了困扰上海多年的住房、交通等民生问题。

这些举措为日后上海迎来大发展,并快速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上海任职期间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举国上下有目共睹。不仅赢得了广大上海市民的称赞,也赢得了邓小平同志的信任。

正因如此,邓小平有意将他调到中央任职。

此时在朱镕基还“仅仅”是一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以这样的身份直接进入国家主要领导行列,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

一向果敢睿智的邓小平曾公开表示:

“在我党的高级干部中,懂经济的人太少,朱镕基是真正懂经济的人。我们选干部不光要政治可靠,更要懂经济。”

虽然不断有反对的声音出现,但邓小平还是力排众议,全力推举朱镕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自1991年到1998年,朱镕基兢兢业业地在副总理的位置上干了七年。

(总理任上的朱镕基)

朱镕基于1998年3月,高票当选国务院总理。

此前力排众议全力推举他的伯乐邓小平,已经于一年之前去世了。

这次他能够当选,完全是凭借着自己七年来的业绩和众人的认可。

此时的朱镕基,已是古稀之年。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已经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龄了,而他却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铁腕反腐”、锐意改革。

正如他在当选总理时说的那样:“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任职期间,一向大刀阔斧、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朱镕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办了很多实事大事。

然而退休之后,他却从此不再过问政事,也很少在公众面前出现,就如同我们每天在街头巷弄看到的普通退休老人一样,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晚年生活。

(退休后的朱镕基)

二、拉京胡唱京戏

朱镕基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没出生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从小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孤苦无依。

10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离他而去,被三伯父朱学方收养。

因为三伯父非常痴迷京剧,还会拉京胡。闲暇时候,还会自己自弹自唱。

在三伯父的影响下,朱镕基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京剧,成了一个小戏迷。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一中,恰巧他的老师中有好几位是京剧爱好者。因此,朱镕基的京剧瘾更大了。

在老师的训练下,他的京剧唱的有板有眼,而且京胡的技术也有很大长进。

在校期间,他还曾出演过《贺后骂殿》里的赵光义一角。

当时朱镕基住在学校里,经常跟舍友们自娱自乐。每到节假日,只要朱镕基他们几个人在,宿舍里必定会响起京胡琴的声音。

(朱镕基与妻子劳安的结婚照)

一次,有一个舍友学会了两句经典名戏《击鼓骂曹》,找到朱镕基想让让给自己伴奏。朱镕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但是对方一开口便荒腔走板,根本没办法与朱镕基的胡琴合上调。

这让做事极为认真的朱镕基有些不高兴了。

他用调侃的语气“挖苦”对方说:“我这真是对牛弹琴啊!”引得在场的同学捧腹大笑。

因为京剧,他认识了妻子劳安,收获了一生的爱情。

他们二人是中学同学,都喜欢京剧。一来二去,就熟识了。

后来二人又一同考上了清华大学。在校期间,他们经常相约去给学校的京剧队捧场。

工作之后,朱镕基十分忙碌,他的这一最大爱好便被搁置了。

退休后,他曾这样描述自己以前在位时的忙碌:“我不敢说我是全国最忙的一个人,那至少也是最忙的人之中的一个。”

退休之后,朱镕基的闲暇时间多了起来。

他开始重拾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个老京剧迷,朱镕基的唱腔依旧有板有眼,而拉京胡也成了他退休后自娱自乐的一大方式。

在总理任上的几年,朱镕基很少提及自己的京剧爱好。

大众很少有人知道他喜欢京剧,当然就更不知道他还会拉京胡。

曾经,朱镕基身边有一位工作人员,胡琴拉得不错。

平日里,朱镕基会抽空跟他切磋一下琴艺,有时还会谦虚地跟对方讨教。

更为难得的是,夫人劳安也自幼喜欢京剧,甚至还专门去学过梅派和荀派唱腔。

二人退休后,每次兴致来了,便会在家里来一场夫妻京剧会。

夫人先吊好嗓子,朱镕基则端坐一旁操着胡琴准备伴奏。

夫人一开腔,胡琴必定跟上,这“妇唱夫随”的场景,着实让人艳羡不已。

刚卸任时,朱镕基曾去了一趟湖南。当地京剧团的著名琴师张再峰跟他是“老相识”。

这次路过长沙,他专门派人把张再峰请到他下榻的酒店。两人再次饶有兴致地切磋起了琴艺。

当天下午,已75岁高龄的朱镕基兴致极高。

二人不知疲倦地从下午三点一直唱到晚饭时分,从《甘露寺》、《搜孤救孤》到《乌盆记》。二人轮番配对,你拉我唱,甚是合拍。

京剧团的老演员们听说“总理”来了,纷纷来到他下榻的酒店,想要和总理好好切磋切磋。

就这样,又欢欢乐乐地过了一个下午。

本来第三天还约了要一起排练,但因为朱镕基临时有活动,不得不取消。

临行前,朱镕基还十分遗憾地跟大家说:“下次还要来唱。”

朱镕基自2003年3月卸去总理职务后,就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参加活动也是寥寥数次。

(国家一级琴师张再峰)

德国中小企业联盟2004年,在北京举办活动。朱镕基应邀参加,并被授予了“欧洲中小企业奖”。

根据规定,这个奖项的受奖人应当对欧洲中小企业联盟的发展作出了显著和持久的贡献。

在他之前,只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2年获此殊荣。

当时,朱镕基说,“去年3月份我从总理的岗位上退下来,从此以后,我几乎没有在公众场合和电视媒体上露面。只有一次,那就是邓小平先生的100周年诞辰的纪念活动。这次是第二次。”

他接着说道:“但是我的退休生活也很丰富。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的京剧,我现在不单是唱戏,而且还拉京胡,经过勤学苦练、名师指教,我现在拉胡琴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倍。”

在此之前,他就曾公开表示,会将此次10万美元奖金悉数捐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百年校庆朱镕基重回母校)

三、不著书不立传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朱镕基的退休生活会过得如此惬意?

这是因为他从来不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心上。

他在位时,本着为官一任为民服务的态度,真真切切地为老百姓为国家做了办了不少大事,但是离任之后从来都不过问政务。

他不但不和别人谈论时事,对于自己在位时取得的政绩也是淡然视之,屡次拒绝别人为他著书立传的“好意”。

有很多身边的朋友曾多次劝说他,让他出本自传。

一来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政治生涯,二来还可以给后来人提供一些为官的经验。

但对这样的说辞,朱镕基不为所动。

后来,他的堂兄朱天池为他写了一本自传,写完之后想让他看看,提提意见,准备出版。

他果断拒绝了堂兄为自己出书的好意,甚至连对方的面都没见。

朱镕基始终坚信:劝君不用镌顽石,路有行人口似碑。

功过是非留给外人评述,公道自在人心。一个好官的政绩不是靠自己立碑作传来宣扬的,老百姓心中自有评判。

(朱镕基的民生情怀)

在朱镕基退休六年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朱镕基的书。其中记录的是他在位期间接受采访时的讲话。

这是当时市面上第一本有关于朱镕基的书,也让退休后很少露面的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一经出版,便立刻成为各大书店的畅销书。首次出版的25万册在很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

此后,人民出版社又出书两本。

(工作会议中的朱镕基)

在他当政期间,以语言犀利尖锐著称,批评很多部门和工作人员毫不留情面。

但他们事后,都心服口服。

朱镕基在位时的各种即兴演讲,将他尖锐的语言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所讲的内容都是和老百姓相关的问题,没有什么高谈阔论。

这正是三本书畅销的原因。

对于版税收入,朱镕基没有把这些钱留为己用,而是全部捐了出来,用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

他于2013年捐资两千万,成立了实事助学基金会,并承诺将以后的所有的版税收入都捐赠给这个基金会。

谈到成立这个基金会的初衷,朱镕基曾动情地表示:

每次他从电视上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不饱饭、营养不良,依旧坚持努力学习,就十分心酸。

(实事助学基金会)

受此触动,他决定将自己的版税收入,一分不留地全部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用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能够让他们喝上牛奶吃上鸡蛋。

虽然已经从总理的位子上退下来了,但是他却还像当初那样心系百姓。

即使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他依旧默默地在为他一直牵挂的百姓尽心竭力。

2004年末,他的清华同窗欧阳鹤到国务院疗养院去看望他。

期间,他被邀请担任中华诗词协会的名誉主席。

对于这一邀请,朱镕基婉言拒绝了。

《中华诗词》杂志副主编欧阳鹤还曾“先斩后奏”,写了一首长诗《镕基赞》。

他将这首诗印成了书法卷册。并在未得到朱镕基的允许下,就擅作主张把这首诗刻在了湖南常德的“诗墙”上。

(朱镕基字迹)

朱镕基听说此事后十分生气,表示这样影响不好。

没过多久,常德“诗墙”上的《镕基赞》被悄然取下。

早在退休以前,朱镕基就曾在公开场合提到,自己退休后不作传不题词。

他想把时间花在看书上,但是从来不看别人为他写的自传。

因为他觉得那些书都是作者东拼西凑来的,其中有很多是道听途说,只是为了拿来卖钱。

虽然他表示不会写传记,但是自从退休以后,他就一直在反思和回顾任职期间的一些重大决策。

2005年夏天的同学聚会上,他曾表示有想法,将自己的回顾与反思整理成书。

对于别人题词的请求,他一般婉言拒绝,鲜有例外。

有次例外,是受人之托,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帐”。

(朱镕基“不做假账”题词)

还有一次是2003年堂兄朱经冶过九十大寿,他为老寿星写了两副贺联“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从公冶新人”“儿孙满堂万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欢”。

这幅墨宝堂兄等了十几年。

早在他到上海担任市长时,堂兄就曾表示想让他为自己写一幅字。

朱镕基当时一口答应,后来却因为诸多原因,一直没有兑现。

【结语】

清代张聪贤《官箴》有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张聪贤《官箴》)

朱镕基在任期间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国家为百姓办了很多大事。

卸任之后,他把工作彻底地交给继任者,是对他们的信任,不愿意给继任者带来不好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朱镕基才在退休之后避免与任何人谈论时事,也从来不公开接受采访。

编辑:xixi

责编:Thalia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串串网
    1970-01-01
  • 串串网
    1970-01-01
  • 串串网
    1970-01-01
  • 串串网
    1970-01-01
  • 串串网
    1970-01-01
  • 串串网
    1970-01-01
串串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串串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串串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串串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