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虎点睛:醉翁之意不在酒。 “李书福造手机”。 这6个字,从左到右一个一个地看了几遍,个人的震惊程度不亚于今年3月,雷军宣布造车。不管是“李书福造手机”还是“雷军造车”,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和互联网大佬喜欢讲故事不同,吉利作为一家实体企业,并不需要用故事拉高二级市场的市值。 9月24日,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面对时代周报记者的提问,称“目前我们还没有可以对外披露的消息。”这种不否定的回复似乎坐实了吉利造手机的传言。 李书福是要真干了,而且这波造手机的速度要比雷军造车的速度快很多。据报道,吉利内部已经开始寻觅人才,并在武汉、上海等地甚至海外设置办公地。 现在小米OV已经深得人心,荣耀独立后,市场份额已经重回16.2%,在它们周围还有realme、努比亚、一加等品牌围拥。而早些年高调造手机的董明珠,赌注赢了雷军,但是格力手机发布了6年,也没溅起水花。 苦苦思索后,依然看不懂“舒服哥”为什么要趟这个浑水。不知道听谁说的,会提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问题分割后,我们再来看看,吉利造手机优势在哪?以及吉利冲进这个饱和的手机市场意欲何为? 1.造手机很难吗? 相比雷军从小米时代就开始投资汽车产业链,决定造车前还花了几个月去各大工厂调研,当年雷军决心做小米可能仅仅是考虑到移动互联网潮流,以及大学时期看的一本《硅谷之火》。 2018年,大疆CEO汪滔表示,现在的这种手机产业,就是套了一层互联网的皮,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小家电产业,甚至还不如一个做空调的公司门槛高。 砸过冰箱的罗永浩也说,“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都是采购一批零件进行组装的组装厂。” 综上,具体要做什么手机,就看手机厂商的定位以及用户的需求,然后搞好上游供应链关系就行了。 这和汽车制造商如出一辙,对供给端严重依赖,汽车上缺一个芯片或配件,就会直接导致产品交付失败或者延期。 所以,对于常年在汽车行业混的吉利来说,对于如何搞好供应链已经早有一套方法,根本不是造手机该担心的问题。 吉利需要担心的,也是之前家电企业面临的问题,手机造好了,怎么卖出去呢? 格力、海尔、海信、长虹、TCL都造过手机,当年也兴起了一波跨界造机潮。 尤其格力,在2015年就出来了第一部手机,就算有董明珠这样的免费广告牌,6年后,realme、努比亚、一加都出来了,也没看见格力手机溅起的水花。 这说明了,手机的进入门槛虽然低,但是人们对跨界手机品牌的认可度是个大问题。毕竟手机依靠的光环是“科技”,作为一个空调厂商生产的手机,就算“掌握核心科技”,那也用不到手机上。 http://www.wnfcw.cn/1482509.html http://www.wnfcw.cn/1482510.html http://www.wnfcw.cn/1482511.html http://www.wnfcw.cn/1482512.html http://www.wnfcw.cn/1482513.html http://www.wnfcw.cn/1482515.html http://www.wnfcw.cn/1482517.html http://www.wnfcw.cn/1482519.html http://www.wnfcw.cn/1482520.html http://www.wnfcw.cn/1482521.html
回到吉利,就像上面说的,就算吉利收购了无数的公司,掌握了很多的核心科技,但那毕竟是汽车领域的,吉利的光环能否借用手机上,是个问题。 而且,吉利汽车一直是平民车型,定位中低端,价位在5万到15万之间,虽然在大众市场有很好的覆盖度,但是对于需要“科技”加持的手机而言,吉利品牌本身并不能给手机添色多少。这也难怪吉利被传造手机后,就有网友评论:买吉利送手机。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串串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